《党同伐异》内容介绍
本片又译作《党同伐异》,是D.W.格里菲思最具创作野心的作品。由于受到《国家的诞生》惊人卖座的影响,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励拍摄一部场面更大,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二百万美元的制作费,拍摄成片长220分的巨片(原版长480分)。可惜本片在1916年9月于纽约公映时,并没有受到预期的欢迎。本片所以卖座失败,原因很多,最主要是格里菲思在本片所采用的故事结构太复杂,导演手法已超越当时观众的接受能力。加上主题过于严肃,其中提倡的宽容和反对暴力的论调跟当时美国的高昂参战情绪引起冲突,因此未能受到普遍欢迎。不过,人们却不能否认这是一部电影艺术上的不朽杰作。《忍无可忍》由四段不同时代发生的故事组成:巴比伦的没落、耶稣基督的受难、法国的圣巴托罗米宗教大屠杀,以及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劳资冲突。格氏描述他自己的构想:“四个大循环故事好象四条河流,最初是分散而平静地流动着,最后却汇合成一条强大汹涌的急流"。本片一开始,是一个母亲推摇篮的镜头,插入惠特曼的诗句:“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这字幕之后,展开第一个作为全片基调的现代篇故事。随着剧情的进展,导演经常切入另外三段故事,成为四段平行发展。最后,画面仍回到母亲和摇篮,呈现出“人类从不容异已到宽容的进化"的主题。作为故事核心的现代篇“母与法",内容描述四个失业的男女工人从小镇来到都市中找工作,有人误入歧途,有人渴望过正常的家庭生活。正派的男主角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被捕后判处死刑。行刑之日,真凶良心发现,在最危险的一刻将男主角救了出来。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一般社会状况:农村不安定,都市阴暗而复杂、劳工生活困苦、法律问题重重等。格里菲思在本片中进一步表演他在“平行剪接"方面的杰出才能。他利用四段故事中的类似情景作比较剪接,使分散的情节显得统一有力,并因类似镜头的多次重复而使剧情产生出热情奔放的情绪高潮。譬如有一段镜头是这样剪接的:一、耶稣基督被士兵押着前进;二、巴比伦的村女向情侣奔告国王的危急;三、现代的少女拚命为救她的爱人而奔走;四、在巴黎大屠杀中,新教徒企图在群众骚乱的街道上援救未婚妻。格氏利用移动摄影、镜头、划过镜头等技巧连接四段平行发展的情节,节奏紧凑流畅。格氏甚至在个别的故事片段中使用短短的倒叙技巧(FLAXHBACK)来交代情节,显见他的“电影文法"的确比同时代的导演高出很多。除此之外,格氏在本片中亦首创“大特写"和“大远景"的镜头,以加强观众的心理感觉(如:特写女人紧握的手,表现她在听到丈夫判死刑的消息时的焦急;以大远景拍摄资本家独坐办公室中,暗示他庞大的支配权力)。他又利用影片染色的方法来加强各种特殊效果(如夜景用染青色的影片、点灯的房内用染黄色的影片、巴比伦城火烧时用染红色的影片)。这种影片染色方法虽非格氏首创,但却没有人像他这样在一部电影片中大胆的全面采用。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部内容复杂的大制作竟然由始至终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而只是靠格里菲斯的临场即兴创作而成。此外,本片也没有任何布景的设计图,但格氏却能够命人搭盖出宏伟得哧人的巴比伦布景。在拍摄巴比伦攻耶路撒冷的场面时,更在一天之内同时动用一万五千名临时演员和二百五十辆战车。他这种大手笔使得当时意大利出品的历史巨片也瞠乎其后,由此也可以看出格氏对自己的创作能力如何自信。或许正如格氏自己的格言所说:“艺术经常都是革命性的、爆炸性的,以及轰轰烈烈的"。看《忍无可忍》一片幕前幕后的表现,可知格里菲思的确是一个身体力行的艺术家。导演格里菲斯使用了史无前例的剪辑手段,使得本片成为多段式叙事的先驱。—————党同伐异
该片由始至终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只是靠导演格里菲斯的临场即兴创作而成。—————党同伐异
在拍摄巴比伦攻耶路撒冷的场面时,曾在一天之内同时动用一万五千名临时演员和二百五十辆战车。—————党同伐异
因为拍摄期间的战斗序列原因,许多演员因此陷入他们的角色,他们彼此造成了真正的伤害。拍摄的一天结束时,共60伤势帐篷里的人在医院接受治疗。—————党同伐异
拍摄“巴比伦狂欢”的场景就花了20万美元,这是导演D·W·格里菲斯另一部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总预算的两倍,因此这也创造了当时拍摄的最昂贵镜头的记录。—————党同伐异
导演D·W·格里菲斯的前一部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遭到了抗议,于是他决定拍摄本片阐释人们如何不能容忍他人的观点,以作为回应。—————党同伐异
本片是1910年代苏联的大热影片,但直到大量未经他允许的盗版开始大肆流通,导演D·W·格里菲斯才意识到这一点。—————党同伐异
导演D·W·格里菲斯被迫重新拍摄刑罚场面,因为有组织称画面中十字架周围的犹太人太多,罗马人太少。于是D·W·格里菲斯烧掉了原始的胶片,用了更多的罗马群演。—————党同伐异
亚瑟·詹金斯的原型是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影片开头对工人的屠杀取材于发生于1914年的Ludlow大屠杀,洛克菲勒就参与其中。—————党同伐异
导演D·W·格里菲斯为本片投资超过200万美元,但这笔前所未有的投资并未获得回报,因为1916年的观众不会去看超过3小时的电影。本片被剪辑为两部分后,也没有赚到票房。—————党同伐异
Joseph Henabery被聘请拍摄新增的半裸奴隶女孩的戏份,因为电影发行部门认为本片需要更多的“性爱”场面。—————党同伐异
本片拍摄结束后,被洛杉矶消防部门认为“巴比伦狂欢”的布景是火灾隐患,要求拆除。导演D·W·格里菲斯发现没有拆除的经费,于是这个布景放置了4年,已经部分倒塌,于是用较低的费用就能彻底拆除。—————党同伐异
拍摄“巴比伦狂欢”的群演每人每天会得到2美元的报酬,这在当时是天文数字。剧组不仅为他们发放午餐,还为他们搭建了临时的厕所。—————党同伐异
沃尔特·惠特曼《Out of the Cradle Endlessly Rocking》中的部分诗句被用在影片的字幕中。—————党同伐异
本片字幕中的一句引用自奥斯卡·王尔德的《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党同伐异
在本片中扮演耶稣的英国演员Howard Gaye因与14岁的女孩发生性丑闻被遣返回国,因此他的名字也从影片的演员表中去掉了。—————党同伐异
D·W·格里菲斯校正和重新剪辑胶片的嗜好使本片及他的其他影片中的许多场景丢失,或损坏严重,无法使用。—————党同伐异
“现代故事”中“监狱里的牧师”这个角色的扮演者是真实的牧师。—————党同伐异
Whewomeceasetoattractme,theyofteturtoreformasasecodoptio.标题字幕:当女人不再吸引男人,他们总是转向改革,将其作为第二选择。—————党同伐异
TheDearOe:Illwalklikeheradmaybeeveryoewilllikemetoo.亲爱的:我会像她一样走路,这样可能别人也会喜欢我了。—————党同伐异
下载地址列表
党同伐异下载帮助:
1、想要在线观看,请到 神马影院 里搜索 党同伐异 即可观看。
2、如需下载电影,请先安装迅雷,然后右键资源链接,选择迅雷下载。
清晰度:理论上分辨率越高(720/1024/1280),越清晰,因本站电影均来自网络,无法逐一核查,分辨率只做参考。
【迅雷版权问题】因迅雷版权限制无法下载请尝试 qbittorrent / utorrent / BitComet等BT客户端下载!
别人都在看
2.58G HD1080P + 1.9GB BD720P + 4.4GB BD1080P 粤国双语音轨 剧情在香港法庭类港剧里面比较常见了,但加入90年代初的任达华和叶玉卿,自然必须要来点情色元素,尺度其实不大,虽然有露点,但多半都是擦边球,难得任达华角色还挺正面,毕竟还有吴君如嘛,有兴趣可以看看~
你可能还喜欢这些
热门评论
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就像一次惊人但在当时注定会失败的电影实验。后世导演玩的绝大多数电影技巧,真只是对《党同伐异》的不断完善。最富有野心的,在场面上可能还是史诗片般的巴比伦城。技巧上是挑战观众的平行蒙太奇,尤其是汽车飞奔马车飞跑为爱人奔走的段落,确实有种古今映照的雄伟与悲壮。
将这部片子守到现在再看的决定 自然是正确的 格里菲斯的场面调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但立意上来说 若去掉美迪奇法国大屠杀一段 使耶稣部分更深化玄化以呼应片尾救赎普照的设定 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毕竟小可爱和小伙子的故事太正统 而巴比伦太史诗 已经囊括两级 美迪奇除开始的宫廷场景再无亮点。
叙事、剪辑、平行蒙太奇,格里菲斯,你不能这样吧?
叹为观止,那是个导演可以耗巨资拿胶片写论文的时代,现在谁还能这么有钱任性啊?《千年女优》大暴走,《云图》六声部合奏,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滤镜(染色?)、遮挡分割画面(多为竖向)、叠化处理的夜景……各种手法紧紧围绕主题。激昂的音乐加分。现代一节把问题归罪于“当代法利赛人”,略勉强。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交替蒙太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染色影片。首创大特写、大远景。票房失利是这部电影超前意识的反衬。伟大史诗。
一个是巴比伦沦陷,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屠杀,最后一个是现代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走神儿了,大场面倒是不少,可是看着那些格里菲斯精心制造的战斗场面总觉得有点滑稽,混战的人群好像在沸水中翻滚的一个个饺子,丝毫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倒是最后那个现代的故事让我很是喜欢。
一百周年MARK,在当时算很牛逼。事实证明,即便思维超前,还是无法穿越。这部PPT+搭桥的作品完全没有给我任何一点震撼,相反,我更加开始思索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1916年,一战如火如荼到凡尔登绞肉机,奥运会第一次被迫终止;袁世凯的中华帝国在八十三天后黄粱一梦,又陷入了军阀混战;那一年,整个世界乌烟瘴气。103年后,这个地球仍旧遍地狼烟。
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史第一部多线平行叙事的作品?几个故事同时到达高潮的时候让人热泪盈眶啊。看的时候难免想到《宾虚》《天堂之门》等砸钱不要命的大制作片,那些华丽的巴比伦舞蹈啊... 【影院的修复版画质很不错,蓝光应该快了吧!】
影片由相隔数千年的四段故事组成,青年被诬告、耶稣受难、宗教屠杀和巴比伦沦陷,看似毫不相干,其实主题划一,都是伸张正义、祈求和平,在宗教矛盾与妇女权利上保持理性。四段故事交替讲述,流畅而意味深长!
看完总算感受到什么叫电影始于格里菲斯了,大银幕各种震撼,今年又恰逢上映100周年,五年SIFF收官简直完美。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宏大战争场面,四线交叉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景别机位变化丰富,字幕卡仅交代背景或引用,大部分都靠表演和剪辑表现...方方面面开创先河超越时代。就最后喊了下和平口号
【B】截止1916年为止叙事最成熟的默片;明显的景别意识,鲜明的镜头叙事倾向(近中远景切换、大小特写使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剪辑使用纯熟,“最后一分钟”的完成度已经很高;布景极其奢华,巴比伦城战役气势颇盛;用“摇篮”场景的穿插深化出宿命般的悲剧轮回,用四个时间线的政治、宗教、战争、爱情组合成主题叙事的血肉;诚然,主题间强烈的内核关联予人深思,但大差不差的矛盾处理和分割开来的粗略片段没法继续向下深入;时间所限,格里菲斯的文本又趋向于说教,四个时空的“平行”清晰可见,而“推进”不见踪影
7/10。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妇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
影史不朽的史诗巨著!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法国宗教大屠杀;巴比伦城的沦陷;耶稣受难记。四个故事用平行蒙太奇交替讲述(而且居然没有剧本!)最后的营救居然有成功有失败!成千上万人攻城战争等壮观场面比比皆是至今震撼。大远景、特写甚至少许运动镜头。超前一百年啊!太牛逼!//20160409资料馆
格里菲斯的巅峰之作。1.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布景极尽奢华,却因过于超前而票房惨败;2.创立主题性蒙太奇,不同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围绕宽容与爱的相同主题,不断插入的摇篮镜头;3.首创大特写与大远景,平行剪辑极为纯熟;4.胶片染色与"最后一分钟营救"同[一个国家的诞生]。(9.0/10)
#19th SIFF#大银幕看绝对是神作,尤其是大场面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虽然剪辑并未发展得很好,但是(段落间的)平行蒙太奇和(段落内的)交叉蒙太奇已经令人拜服了,有些剪辑点上竟然还有动作匹配剪辑。蒙太奇的比喻含义和说理能力才是本片的重点。可惜这个道理讲得确实有点简单化。
#HKIFF40# 修复版。回头看这部100年前的默片简直要让人感叹电影在发明之初的进步之快(以及此后100年之慢)。同时讲四个故事的技巧,从大场面到特写,精巧的节奏感,到结尾的"Multi-orgasms",原来都早有了。
简明的色彩运用、史无前例的蒙太奇剪辑手段,表达了爱与宽容这一伟大的主题。
仅供学习的一部电影,我有些欣赏不来。平行蒙太奇;交替蒙太奇营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四个独立的故事,根据感情(或者说是主题吧)上的相似度剪辑在一起……叙事杂乱,再加上时常出现的解说字幕,更觉得乏味。欣赏不来给高分的豆友大多都是拜倒在这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或者是宏大的场面之下。
9。欧洲正在打战,格里菲斯却在美国拍了部如此耗巨资如此超前的片。平行叙事在后来几十年里都不怎么看到,可能不大能让观众接受吧,我看着都有点乱,主要是字幕卡太多了。巴比伦那个故事场面无疑最牛逼。
舊神治(巴比倫)~新神治(新約)~舊人治(法革)~新人治(工會),看似進步的歷史進程下有無數類似的悲劇循環,蒙太奇則替進程與循環彼此找著打碎表面因果的出口--這或許能解釋何以此片從字卡到意象都如此小說化,因這正是小說曾帶給敘事傳統的革命,如今移往銀幕搖籃孕育新的生機。
612@影城 四星半。“hatred & intolerance battled against love & charity” 四故事,史诗范,作大死的格里菲斯。平行剪辑嫌重,摇篮意象过频,交叉最后半小时高潮。巴比伦片场及调度叹为观止,表演流畅自然也出挑于同代。“100周年纪念“,为导演雄心鼓掌。个人看却是美式情感教育片鼻祖,难领情。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忧乐悲欢。
大特写大远景/快剪、插入、闪回的首创性运用,巴比伦覆灭/耶稣受难/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现代劳工冲突和司法公正四线平行跨时空叙事,实景搭建万人参演,格里菲斯以超前大胆的技巧理念及野心完成了这部铭留影史的恢宏巨制,其成就无疑绝后光前永垂不朽|摇篮之外动荡不安|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二戰經過沒一個世紀,種族主義理直氣壯地死灰復燃。同志、女性與少數族裔所受的壓逼與歧視仍然,我會說這是最值得被翻拍的舊片,好去掌摑那些自以為先進開明的封建遺孽。(也順道以它的前衛讓如今的電影汗顏尷尬。)
这毫无疑问是一部超越时代的作品。事实上,即使用当代电影的标准来审视,其叙事的复杂程度和主题的整合能力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峰,更不用说在剧情普遍单一线性的默片时代。与之相比,华丽的布景和精致的道具已经是附加的优点。Griffith一反惯常的拖沓,开始趋于精炼,而模仿此风格的云图就糟糕之极。
党同伐异 - 人类对爱的追求从未停止。本剧由四个独立故事组成,发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故事都有独自的角色设置,每个故事所表现的都是古往今来仇恨、不容异己与仁爱、宽容的斗争。但是,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根据相同的主题,相互交替着发展的。“在永无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今日如昨,世事不断循环,带来同样的人类的热情、欢乐和悲伤。
卧槽…最后哭成一条狗…格里菲斯对爱的描述是极富历史纵深感和哲学深度的,而这又与他的电影文法完美匹配。那个婴儿车更是神来之笔,超越时代不止五十年。古巴比伦的大场面真的让人瞠目结舌,根本就是不可能搭建出来的场景啊…胶片剪辑表现暴力虽然现在看是过时了,但那个时代必然是视觉奇迹啊!
同样是还愿式刷片。文学、戏剧与宗教对早期电影影响至深。很像中国章回体传奇故事,几个故事说一个主题。但人家牛逼就牛逼在,还能平行剪辑,时空来回跳(幸好没真的拍穿越…),以影像当文字作文章。默片时代字卡时间真的长,故事也一般。移动镜头拍巴比伦阶梯恢宏群舞真的帅炸。“今天如同昨天,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忧乐悲欢。”党同伐异,多美妙的四个字。
9,十年后默片被有声电影取代;百年后非线形叙事结构才被发扬光大;但就算再过上千年,电影的主题也不会过时。
1925年《电影杂志》载文《理想中之巨片失败记》,如此复杂的电影放在当时的上海,观众的确是难以理解的。以今天的标注来看,格里菲斯的鸿篇巨制无出其右,毫不吝啬对古代战争残酷程度的表现。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看得人惊心动魄,情绪果真如导演所说,如四股小溪汇成决堤的怒潮。
9.5/10。四个故事交替进行,它们共同的主题是爱与宽容:巴比伦被波斯吞并、耶稣的受难、法国圣巴托罗米宗教大屠杀、二十世纪的(美国)工人与资本家的冲突(具体来说,是一个青年工人与前老板因工资结了梁子,后者死后他被诬陷成杀人犯判处死刑,妻子全力找出真凶以救他的故事)。视听上最大的亮点一个是本片的多时间线平行叙事结构(通过字幕卡转场),另一个是(通过将不同时间线的事件并置产生的)平行蒙太奇/主题蒙太奇。两者都是开创性的。此外,华丽的置景和服化道、宏大场面的调度(比如巴比伦得胜归来和城破这两段的调度。那调度!)、交叉蒙太奇的运用(如结尾的营救青年工人片段)等等也都相当出色。可惜电影本身生的太早,不可避免的有技巧上的局限性。
史上最悲催电影。交叉剪辑和组合段手法,强调速度、制造悬念、粘连叙事。将导演认为的各个时代的悲剧根源进行了剖析并给出了一个倾尽全力的答案,等于是让1916的人看2016的东西。
我真想给三星的~~但是觉得对不起那样的剪辑和那么好的场面调度。这个片子能这么长到让我“intolerance”全仰赖演员呜呜喳喳的表演,神经而僵硬的手势,夸张忸怩的表情,缺乏互动的单方面表演,而且怎么这些大型默片儿跳舞都那几个乍人的姿势(大都会也一样)。细节不牢骚了,大块仍然经典
世界电影史 格里菲斯老板大气!格里菲斯也算是“好莱坞之父”吧,除了剪辑上的建树给好莱坞电影奠定内在文理程式之外,这种死命砸钱的高投入创作方式至今还在影响着好莱坞,而高投入要求高回报,从而就决定了电影的内核必须通俗、普世,这基本就把好莱坞电影里里外外的架构给框定清楚了,或许也可以讲一句,格里菲斯是起点,也是尽头2022.5.24课本上说这是一部“先锋派电影”,“今天看也不通俗”,感觉非也,片子内核是很简单的,就是大爱,只是形式探索太过学术,感觉“辉煌的失败”的更大的原因应归结于它对人类视觉疲劳极限的挑战,今天看也还是挑战
全中近特,扎实、流畅地交替变换;胶片变色,区分环境、避免单调,也有一定的衬托氛围的作用,史诗片是克制的反面,画面经营华丽纷繁,似乎务要以人数众多、场面宏大壮观为佳,这样安排长于气势却失之精细,在今天看来很有股“土豪”味,又由于大场面多由固定镜头给出,很容易来油画来对比,自然远逊于后者的精工巧思。两个主要篇章里,巴比伦好于现代篇,无非因为异域情调与视觉奇观。这似乎是粗疏直率的,谈不上多么有思想含量,就是努力经营构设种种娱目的景色,人海战术,细密华丽稀奇的布景,把王妃拍得神秘而美艳,把神像搞得神秘而崇高。简单粗暴但有效,因为这就是电影艺术发挥独立性的地方,是产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官能体验的直接途径。这条路就想法来说(不考虑客观外部条件)是最先容易发生、也最快见于成效的。
四个故事、两主两辅。耶稣受难、异教屠杀和文明陷落的悲剧,均为烘托“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大转折。平行蒙太奇的开山之作,果然是不同凡响。格里菲斯坚信,党同伐异的仇恨终将逝去,爱和宽容可以带来永久的和平。哼哼,要想达成老格的梦想,人类需要进化成一个新的物种。【★★★★☆】【入】
时间会带走青春和欢笑,同样也会带走忠诚和爱慕。
格里菲斯在那个年代就拍摄四段平行叙事的实验性电影,太具有开创性了!观影障碍主要还是开篇一段时间很容易让观众摸不到头脑,时空转换太快。盛大的巴比伦场面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金钱燃烧的味道。Lillian Gish全程摇摇篮哈哈哈~
一百年前的影史经典,放在今天看毫不过时。格里菲斯在这部杰作中极大地探索了蒙太奇手法,发展了由其开创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电影在商业遭遇滑铁卢,却标志着他在艺术上达到全面成熟。四个故事,同一主题。平行剪辑,高潮迭起。震撼的视觉奇观,只为表达爱与宽容的主题。拒绝党同伐异,呼吁和平安宁
一开始无感,后来竟然看入戏了,这片都能看入戏了,我真是牛逼啊,怒捶地!真是史诗片啊!不过我好像除了耶稣基督受难之外其他三个故事都比较喜欢。1916年竟然能拍成这样,啥都不说了!
电影中通过不同色调的滤镜使用来表现不同的故事场景 和通过挡板的使用来调节画面 现在已经不大常见 蒙太奇的语言更是非常文学 包括惠特曼的诗句和一些解说 用有声时代的口头语言无法代替 拍摄成片长220分巨片原版长480分 因为现代放映设备 现在只剩120分的快动作了 剪辑的泰斗
有些电影是注定要成为电影业的标志的,无疑,Griffith的这部极具野心的鸿篇巨制就是其中之一。导演开天辟地地将四个时间跨度超过2000年的故事通过平行穿插非线性叙述,让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贯通,进一步深化它们所共同表达的主题:爱与宽容。同时,多色印染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特殊表现力。绝对的震撼!
这种一个世纪前教科书级的影片,豆瓣、知网上都有大量的解析,我就闭嘴了。下一个,看一个《国家的诞生》,冲冲冲!【补:四个部分,四个时空,基督受难、圣巴戴莱姆教堂的屠杀、巴比伦的陷落、母与法(美国斯泰洛工人罢工 集体枪杀)以及青年被误认为杀人凶手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平行蒙太奇的鼻祖,去年看《奇巧计程车》车子落水的那一幕,正是平行蒙太奇】
四重奏的多重叙事、越来越紧张的节奏、对镜头形状的不同选择,尤其是给“小可爱”的大特写,简直让人拍案叫绝!1916年的神作,不输给任何一部库布里克的反战片!没有特效的年代构建的巴比伦,其精致程度让人绝对想不到这全都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三个小时值了!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反正是看不下去。
一百多年前能拍成这样,观众看不来那是很正常的,耗资两百多万,现在看起来还是大气磅礴,史诗风范。此片过后,格里菲斯剩下的半辈子都在还债。
看完这部就完全明白为什么说电影艺术始于格里菲斯了。在同时期的电影大师比如说梅里爱还在继续停机再拍的时候,格里菲斯已经将蒙太奇,群戏,特写,大远景,大景别,移动摄影,镜头调度,交叉叙事,平行叙事等现代电影语言大量运用于电影中了,尤其是蒙太奇的运用为爱森斯坦等苏联电影大师创立蒙太奇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电影始于惠特曼的诗句,也揭示了电影的主题。四个不同时期的关于党同伐异的故事交叉呈现于观众眼前,过渡于母亲摇婴儿篮。无论什么时代,党同伐异的结局终是悲剧收尾,只有用爱方能化解世间的悲痛。巴比伦战争的布景之华丽史无前例,上万人的群戏让人瞠目结舌,结尾将四个故事的高潮交叉剪辑在一起,激起巨大的情感涌动(教父结尾雏形)
电影中的莎士比亚,可惜为了这个片负债终生
平行剪接,创造悬疑,室内外不同色调,不同景别;关联
全程高能看懵了。四个故事间的跳转节奏非常清奇,有时一句话就跳;在默片、无剧本的条件下还能把“巴比伦”“小可爱”两个故事讲得特别迂回曲折;音乐很“燃”不停轰炸耳膜,像是跑完一场不停上升、变速的长跑;能在大屏幕上看到实景搭建万人参演的古巴比伦狂欢及居鲁士征服战真是毕生难忘
豆瓣的第2500个标签是伟大的格里菲斯。“When cannon and prison bars wrought in the fires of intolerance, and perfect love shall bring peace forevermore.”这是如此博大精深的爱,淹没掉了仇恨与屠杀,历史与冲突,留下了苦命鸳鸯的幸运和初生婴孩的希望。
沉闷的片子,花了好多时间,总算是看完了,本来就比较零散的剧情,再加上断断续续,前半段好多都没太连贯起来;如果说公民凯恩的花费已经让制片破产的话,这部片子的花费可能会更多;那么大的场景,那么多人,需要投入的真是太多了;同其他无声电影一样,表演的动作实在太夸张,毕竟,还有间歇字幕的
三点五,多半颗星给历史。没逃脱舞台剧的限制,基本还是单一视点镜头的盲目拼凑。为数不多的几个特写镜头,是真正美的地方。音乐烂俗。基本等同于爱森斯坦的辨证蒙太奇。不过根据德勒兹:爱森斯坦生命有机的蒙太奇螺旋应该通过辩证法科学地呈现,而不是经验地呈现(平行蒙太奇)。【个人理解是,只把整体看成局部的有机组合,而不是把某个局部看成整体的代表来设计电影。平行蒙太奇里有了提取概括,组成飞行的时间的上摆翼和下摆翼,并且在平行线越来越靠近的时候缩小振翅(剪辑)的幅度,这就是一个螺旋。不过每一次振翅不能体现整个结构。也许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砖块太糙,大厦即使可盖,也不够精致。】还有,场面和蒙太奇调度混乱。要蓝女是很不错的想法。不过不够有机。在大白天随便用蓝色绝对不是个好选择。字太多。还是舞台剧思维。
毫无疑问格里菲斯是个天才,其运用的剪辑手段与叙事结构为电影的发展电影了基础也无时无刻不在启发者一代代后人。但这部电影也绝对不是那么出类拔萃,格里菲斯运用的多线结构和交叉剪辑并没有帮助他完成他所想表达的伟大构思,反倒是拖累了叙事上的结构性,此片票房不佳也说明群众的眼睛确实雪亮。
《党》4段式的交叉蒙太奇结构包含着一种人类学理论,或"史观",以复调变奏模式的四个历史叙事又在其内部维持宏大叙事—私人叙事之统一——基督徒的朴素可知论,不排斥"奇迹"的存在。"摇篮"隐喻始终保持"伪静观",实际上与无处不在的字幕卡作为"歌队"存在,格里菲斯令电影再次回到希腊戏剧
命题宏大,但还是滑入了好莱坞“爱最大”的模式,对“Intolerance”没有深入的探讨,有些可惜(虽说从片名就能预感到= =)古代的三个故事均以死亡告终,唯有当下的无辜人得救——格里菲斯对人类社会还是很乐观的(弗里兹朗:呕呕呕呕呕(x))